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袋鼠休息時的模樣


魟魚出生過程






台灣山椒魚

【影片】臺灣山椒魚(4分36秒)

企鵝較為什麼不結冰

企鵝腳為什麼不結冰

奇異鳥


鷸鴕(Kiwi),又譯為幾維鳥、奇異鳥、奇威鳥,泛指幾維科(Apterygidae)下的鳥,幾維屬(Apteryx)是幾維科唯一的屬,是紐西蘭的特產,也是紐西蘭的國鳥及象徵,「幾維鳥」因其尖銳的叫聲「keee-weee」而得名。
在古老的紐西蘭的南北兩島上,因為沒有走獸和蛇,鳥類不必逃避,地面上的食物豐富,飛翔能力逐漸退化。這裡分布著很多本地特有的鳥類,而且,不少是無翼鳥,因此,紐西蘭有無翼鳥故鄉的稱號,但大多無翼鳥在近幾百年人類登陸後滅絕了,僅恐鳥就有15種滅絕。鷸鴕是唯一倖存下來的無翼鳥。


鷸鴕的身材小而粗短嘴長而尖,腿部強壯,羽毛如髮,由於翅膀退化,因此無法飛行。鷸鴕很容易受到驚嚇,且大部分的活動都在夜間進行,要觀察牠們的生態並不容易。覓食時用尖嘴靈活地刺探,長嘴末端的鼻孔可嗅出蟲的位置,進而捕食。
牠們的壽命可達三十年,算是很長壽的鳥類。

生性慵懶的鷸鴕,一天睡眠可達二十小時。鷸鴕相當害羞,主要在夜間行動。牠們的嗅覺很敏銳,連在十公分深以下的土中的蟲兒及氣味也能聞出並抓來吃。牠們算是雜食類動物。主要食物包括泥土中的蚯蚓昆蟲蜘蛛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亦會在河澗覓食鰻魚淡水螯蝦兩棲類動物,亦會吃果實。
鷸鴕主要的繁殖季節是在每年的6月至翌年3月,如信天翁海鷗一樣採用一夫一妻制,夫妻關係可長達20年,即使配偶死亡亦會守寡。鷸鴕會挖地穴築巢,較為隱蔽以防被襲,在夜間會召喚配偶交配
鷸鴕還有一個很「奇異」的習性,即由雄鳥負責孵卵的工作(紐西蘭人也因此稱顧家的男人為「Kiwi husband」)。雌鳥下了蛋之後,角色即轉變為在洞穴外守衛的衛兵。鷸鴕的蛋十分巨大,約半公斤,相當於雌鳥體重的三分之一。

紐西蘭澳洲基於地緣關係,在過去千萬年均被海洋隔開,遠離亞洲及其他大洲。因此紐西蘭沒有受到來自亞洲的肉食動物的侵擾,使得這片與世隔絕的島嶼,一度成為鳥類的天堂,許多獨特的鳥類也得以在此繁衍,尤其是不會飛的鳥,更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
但自毛利人歐洲人相繼發現這塊處女地以來,他們帶來的外來物種,如等,不僅遂漸變成強勢動物,也改變了紐西蘭生態平衡。加上人類活動如開墾、建設等,破壞和侵犯原本鳥類的棲息地,已使40餘種鳥類走上絕種之路。如巨型恐鳥,站起來高達四公尺,現在只能在博物館看到它的骨骼標本;又如紐西蘭鷹,有著如虎爪一樣大小的利爪,牠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鷹,但牠難逃絕種的命運。所幸,動物的保育越來越受重視,例如大奇威鳥小斑奇威鳥,在斯圖爾特島和少數的森林國家公園都還可看到牠們的蹤跡。
另外,紐西蘭政府鑑於貓類(肉食動物)對鷸鴕的威脅最大,已頒布法例,對有鷸鴕出沒地區的家貓實施宵禁,以減低鷸鴕在夜間出動時被貓殺掉。(維基百科)





吸血蝙蝠


氣候變遷,連吸血蝙蝠可能也會遷移



卵生哺乳類---鴨嘴獸


鴨嘴獸,卵生的哺乳類,棲地在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牠們的嘴巴就像鴨子扁扁的口喙一樣,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蹼,酷似鴨足。尾巴扁平,身體為黑褐色,­有濃密的毛髮。 體型不大,體長約30--48公分,尾長在10到15公分間,體重約0.5-2公斤。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著著獨居的生活。它們喜歡棲習在河川或湖岸邊,用牠們那­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來去自如,並在 河岸、湖邊的岸上,扒洞居住。

在生殖季節裡,母鴨嘴獸會用爪在溪流岸邊挖一條長隧道,在一端築一個巢。每次生蛋一~三個,約小鳥蛋大小,由雌鴨嘴獸蹲著抱卵,牠的卵在產出前已在母體內發育15天了,雌­鴨嘴獸孵卵期足不出戶,約十天後就孵化。小鴨嘴獸孵化後會從母獸腹部泌乳孔吸吮乳汁維生,然後慢慢發育,經過四個月的哺乳期,才能夠獨立生 活,但是要到兩歲半才算是成年。

鴨嘴獸是夜行性動物,清晨和黃昏,是獵食的時間, 鴨嘴獸在水底活動時,眼睛、耳朵跟鼻子都是關起來的,他們沒有牙齒,但是嘴部感覺很敏銳,就靠著喙部的感電受體,可以偵測到旁邊有沒有其他動物經過。生性內向害羞,肉食性­,覓捕甲殼類動物、蚯蚓及其他蠕蟲為生,獵獲的食物可暫時存在嘴巴內側的兩個袋狀夾囊,等上岸後在一一吐回嘴內咀嚼.。




遇到敵人除了逃跑和隱身之外,防衛力量薄弱,幸好雄性鴨嘴獸的後肢有尖刺,可分泌有毒性物質,多少能遏止敵人的侵犯,人類被刺到後,也會造成嚴重疼痛。

鴨嘴獸的毛皮可製皮貨,所以曾經遭到大量捕殺,後來澳洲政府下令禁止狩獵,來保護牠們。鴨嘴獸已成為澳大利亞的象徵,常作為全國性活動的吉祥物;另外,澳大利亞20分硬幣­反面圖案便是在水裡的鴨嘴獸。



鴨嘴獸的毒腺(圖片來源)








更詳細的資料---  沙灘上的椰子 http://www.wretch.cc/blog/songshowlin/18589720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鯊魚



鯊魚屬軟骨魚類,軟骨魚類在分類學上被歸類在軟骨魚綱的板鰓亞綱,鯊魚、鰩及魟都屬於板鰓亞綱。除了板鰓亞綱以外,軟骨魚綱還有全頭亞綱,而銀鮫類是全頭亞綱的主要魚種。
  全頭亞綱 全頭亞綱的種類其實不多,只有31種,主要棲息在接近海底的地方。牠們保留許多原始的特徵,沒有胃,牙齒呈板狀,而且和顎骨緊密結合, 牙齒和老鼠或兔子的極為相似, 因此這類魚又稱「Rat fishes」或「Rabbit fishes」, 中文則稱作「銀鮫」。牠們口呈圓孔狀,上顎和顱骨癒合,因而稱作「全頭類」,主要以頭足類、小魚,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
板鰓亞綱
  包括鯊、鰩及魟3大類,後兩類是十分獨特的一群,牠們的身體極度縱扁,縱扁的頭部與胸鰭共同形成寬大的體盤。牠們在水中行進時的動作就如同空中飛翔的風箏一般,極其優雅。目前全球已發現而且命名的鰩及魟大約有550∼600種。
  鯊魚的體型真的可以用「環肥燕瘦」來形容。在分類學上,把牠歸納為8個目,有體型縱扁似魟的琵琶鮫類(琵琶鮫目);吻延長如鋸的鋸鮫類(鋸鮫目);鰓裂6∼7對的六鰓鮫類(六鰓鮫目);具眼瞼的白眼鮫類(白眼鮫目);體形紡垂狀的鯖鮫類(鯖鮫目);鼻瓣通常比較延長的鬚鮫類(鬚鮫目);兩背鰭前方各具一枚硬棘,但是無臀鰭的棘鮫類(棘鮫目);兩背鰭前端各具一枚硬棘,而且具臀鰭的異齒鮫類(異齒鮫目)。
  根據估計, 全球鯊魚種類目前已經發現且命名的應該超過500種。而前述8大類的鯊魚,分布在臺灣附近海域的將近百種。集十八般武藝在一身就鯊魚的分布情形來看,牠們雖然未能完全主宰整個水生環境,像是鯊魚通常不出現在淡水域,而在高緯度地區,鯊魚出現的種類也不多,但牠們有一套獨特的適應環境本能,因此得以在大洋中綿延不絕。
  鯊魚骨架完全由軟骨構成,皮膚被覆盾鱗,頭兩側具有5∼7對的鰓裂。牠們擁有絕佳的嗅覺,這由牠們嗅葉占了大腦容量的2/3來看,不難理解。狗的嗅覺雖然讓人望塵莫及,其實鯊魚的嗅覺能力是遠超過狗的。有人這樣子比喻,如果人的嗅覺能力要和狗一般,人的鼻子必須和他的臉一樣大,而如果要更進一步和鯊魚一般,他的全身都必須是鼻子才辦得到。
  鯊魚也擁有極佳的視力,許多人認為鯊魚的視力不佳,甚至可能無法辨別顏色。其實根據研究,鯊魚眼是可以分辨顏色的,只是牠看到的顏色種類可能比較少。也就是說,牠可能是某種程度的色盲,但色盲並不表示視力不佳。根據鯊魚視網膜組織的切片,桿狀細胞非常發達,也就是說牠對於明暗的感覺非常強烈。
  鯊魚有高度特化的口裂和牙齒,鍊條狀排列隨時可替換的牙齒是大家所熟悉的。牠們甚至擁有獨特的第六感─電覺,可以透過吻端附近的羅輪氏壺腹偵測周邊生物所發出極其微弱的電場。
  鯊魚缺乏多數硬骨魚類所特有的泳鰾,導致身體的比重大於海水。牠的尾鰭上下葉不對稱,通常上葉比下葉長。雖然這樣的構造對於牠們在游泳前進的速度上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但在尾鰭與胸鰭以及體內富含油脂的肝臟配合之下,恰能補足缺乏泳鰾所帶來的不便。
繁殖
  鯊魚的繁殖模式依產出卵或胎仔而分為卵生及胎生兩類。在胎生者中,如果胎仔在母體子宮中是透過臍帶吸取母體養分,就稱牠們是「胎盤型胎生」。如果胎仔與母體間並沒有臍帶直接相連,胎仔成長所需的養分是靠著卵黃囊或其他管道獲得的,則稱為「非胎盤型胎生」或「熟卵生」。
  在這3種生殖模式中, 每胎產下仔代的數量都很有限,其至有些胎生種類的鯊魚,並不是每年都能生產。胎盤型胎生者一胎產仔最多可以超過百尾,像鋸鋒齒鮫的最高產仔紀錄是135尾,但是比較少的,卻不到10尾。在非胎盤型胎生種類中,最多產的是鯨鯊,每胎有產仔300尾以上的潛力,最少者每胎僅產下2尾,像是出現在臺灣東部海域的3種長尾鯊類。卵生者通常每次只能產下數個卵。
  就繁殖數量來說,不論是哪一種生殖模式,鯊魚都遠不及其他的硬骨魚類。很顯然地,鯊魚所採取的繁殖策略是產下體型較大而數量較少的仔代。這是一種重質不重量的策略,以較高的存活率來取勝。
來源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4476&ctNode=40



殺手變獵物 鯊魚遭殺人鯨「趕上岸」


會吃蜘蛛的蜂類

蛛蜂又名「鱉甲蜂」,專門挑戰昆蟲殺手「蜘蛛」,是膜翅目中的一員,屬「鱉甲蜂科」英文(Spider wasps),蛛蜂成員可說個個都是驍勇善戰的戰士,每一個成員都有其專屬的挑戰對象,有些喜歡掛在網上的,有些則喜歡在地上出沒的,絕不會弄錯對象。
其實蛛蜂身上會分泌一種油質的東西,這東西可預防突擊時自己免於被黏在蜘蛛網上,當牠們找到獵物時,會先仔細把全身都塗上油質,接著衝上網子吸引蜘蛛注意,當不知情的蜘蛛被吸引過來時,再伺機用尾部的螫刺往蜘蛛的身上螫一針,這一針會馬上讓蜘蛛麻痺昏死過去,蛛蜂這時再將獵物拖到一個適當的地方,挖洞並將獵物藏起來,並且在蜘蛛身上下蛋,待孵化出來的幼蟲,便以這隻蜘蛛為食。
被當成食物的蜘蛛被拖進洞時,其實牠還是活著的,只是被麻醉無法動而已,因為蜘蛛如果死亡的話,蛛蜂的幼蟲也會因食物腐敗而死亡的。
(文參考自「台灣昆蟲記」一書)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擬態章魚超級變變變 Mimic Octopus


章魚的隱身術





戴著椰子殼的章魚


白額高腳蛛抓蟑螂


水蛭

水蛭的爬行方式



吃飽後的爬行方式


水蛭吸食其他動物的血液



ARKive video - Medicinal leech - overview

蚊子羽化的過程


Mosquito from Amprods on Vimeo.

另 http://course.jnu.edu.cn:8088/a/ziyuanzhongxin/shixishipin/kunchongshipin/2011/0903/1459.html

攝影師馬特伯拉德 - 盧卡斯拍下蚊子長大成年超凡脫俗的5分鐘。(圖片組)


http://heyafu.blogchina.comwww.ddhw.org/readpost.aspx?topic_id=18&msg_id=68421&level_string=0&page=1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魟魚的肚子裡都裝些什麼東西呢?

http://news.gamme.com.tw/148228

性別不是天註定--小丑魚


動物性別解析/小魚大驚奇 性別天生不注定
2009/08/03
【聯合報╱本報記者程嘉文】
小丑魚的性別,會隨著環境變來變去。 圖/珊瑚礁學會提供
迪士尼著名卡通「海底總動員」中,小丑魚爸爸馬林千辛萬苦把兒子尼莫帶大,兩「人」相依為命的故事,不知道感動了多少小朋友。不過,如果「海底總動員」要拍續集,尼莫可能會發現一個尷尬的局面:魚爸爸馬林,可能會突然變成魚「媽媽」了!
水產試驗所東部分所副研究員何源興解釋,小丑魚屬於雀鯛科 (Pomacentridae),許多雀鯛科魚類的生物特性之一是雄魚可以變性成雌魚。
每群小丑魚當中只有一隻體型最大的魚是雌魚,其他都是雄魚;但也只有體型最大的雄魚具有生殖能力,其他較小型的雄魚都處於尚未性成熟階段。
一旦群體裡唯一的雌魚死亡,魚群中體型最大的雄魚(原本的雄性種魚) 就會在幾天內變性成雌魚,開始產卵;其他小體型雄魚中也會有一隻(通常是體型最大者)精巢開始發育,升格變成雄性種魚。
研究人員若希望大量繁殖小丑魚,可以將原先族群中的那對種魚分離出來,剩下的魚群中就會再自動出現兩隻種魚。
臺灣沿岸常見的黑鯛,同樣也有變性的現象。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張清風指出,兩歲之前的黑鯛全部都是雄性,三歲後會有一半以上變性為雌性。
解剖發現,一歲以下的黑鯛生殖腺以精巢為主,僅含極少部分卵巢組織;一歲後卵巢組織開始增大,形成同時具有卵巢與精巢組織的生殖腺,兩性腺以結締組織區隔。一歲到三歲之間的黑鯛,如果在非繁殖季節,卵巢組織大於精巢;但到冬季繁殖期,精巢會快速成熟,迅速大過還在緩慢成長的卵巢。這些黑鯛在繁殖期製造精子,但過了兩歲的繁殖期之後,精囊就逐步萎縮,卵巢開始進入成熟期。等到三歲時的繁殖期,黑鯛已經從「爸爸」變成「媽媽」了。
除了「男變女」的「雄性先熟」魚類之外,也有由「女變男」的「雌性先熟」魚類,最常見的就是石斑魚:一般石斑魚要長到五至九歲,才會變成雄魚。其他「雌性先熟」的魚類,包括黃鱔、鱸魚等。
張清風說,魚類發展出「性別變變變」的生殖特性,可能是演化上維持雌雄比例處於平衡的結果,這種生殖模式使族群的繁衍能力趨向最大化。
另外,變性也可能是演化上「最有利」的生殖策略。以黑鯛為例,年紀較小時以雄性性別存在,年紀較大後變性成為雌性,因雌魚體型較大、產卵個數也較多,有利於演化之競爭優勢。
另一種推測是變性可避免近親交配:對於黑鯛或石斑魚這類會變性的魚類而言,雌雄交配的對象都是不同年出生的成魚,因此可避免「兄弟姊妹」近親交配。這當然不是為了道德理由,而是這種生殖模式對族群整體遺傳多樣性有利,可避免因近親相交而產生「近交衰退」等演化上不利的諸多因素。


全文網址: 動物性別解析/小魚大驚奇 性別天生不注定 - 新聞中的科學 - 文教要聞 - udn校園博覽會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06370#ixzz1u56Hrno3
Power By udn.com 





http://sawaocean.pixnet.net/blog/post/1359298-%5B%E6%B5%B7%E6%B0%B4%E9%AD%9A%E9%A1%9E%5D-%E5%B0%8F%E4%B8%91%E9%AD%9A%E7%9A%84%E5%9F%BA%E6%9C%AC%E8%AA%8D%E8%AD%98

科學人-拯救黑鮪魚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1170

http://www.edf.org.tw/News/green20040608.htm

肺魚


兩年不用喝水的魚 1

兩年不用喝水的魚




http://bio-serendipity.blogspot.com/2010/05/blog-post.html


動物七角屋



動物七角屋
詞:簡星東&怡伶 曲:簡星東
花花世界裡有座七角屋
每一面住著千奇百怪的動物
辛苦攝取食物日落又日出
默默一點點付出 就好滿足

打開第一扇門 刺絲胞伸觸手在等
水螅海葵水母珊瑚礁 保持距離才不笨
美麗陷阱繽紛 蔚藍海底有藻類共生
只要用愛保護 白化現象不可能

敲敲第二扇門 扁形動物門縫裡看人
渦蟲趨光獨立再生 吸蟲絛蟲需要寄生
有口無肛門 沒了呼吸系統仍生存
少吃生肉食忌口 想住我家等一等

看看第三道門 軟體動物火鍋裡沸騰
文蛤烏賊章魚香噴噴 蝸牛慢慢想逃生
隔壁第四道門 蚯蚓水蛭拉長了身
一節一節緩慢蠕動 環節動物慢吞吞

轉到第五扇門 蝦兵蟹將五對腳兇狠
蜘蛛佈下天羅地網 多少昆蟲怕犧牲
黏頭黏胸黏肚肚 求求你別太殘忍
蝴蝶蜜蜂四翅飛翔 蚊蠅雙翅擺盪
衣魚跳蚤羨慕眼光 節肢蛻皮才可成長
外骨骼保護硬梆梆 水分才不會流光光

動物七角屋 好好看清楚
譜出溫柔旋律 世界就會變得很幸福
動物七角屋 別怕太模糊
牽起你我的手 與我們共舞




第六扇門 棘皮動物 棘刺走路靠管足
球形海膽 海星五個腕 貝類是他的食物
海參全身柔軟 欺敵自保將器官翻出




終於到了最後一扇門
魚類爬蟲鳥哺乳兩生
脊索動物跳出書本
等你來區分

魚類根據骨骼特徵 軟骨硬骨用鰓維生
鯊魚魟魚用鰓裂嚇人 黑小丑騎飛馬彈向清晨

青蛙蟾蜍和山椒變身 體外受精有水才可能
小時候水裡用鰓呼吸 長大後換肺水陸兩生

爬蟲外溫屬變溫 鱗骨板保留水分
體內受精有卵殼保護 海龜蜥蜴蛇類顧家門

鳥類前肢演化為翼 骨骼中空堅實質輕
瞬膜保護銳利眼睛 內溫麻雀海鷗企鵝和雞

哺乳毛髮保溫乳腺分泌 卵生胎生有常識才行
鴨嘴獸和針鼴是對鄰居 袋鼠無尾熊躲進袋裡

鯨魚海豚拗著脾氣 蝙蝠大象同樣個性
穿山甲獼猴說服媽咪 只想多待在她懷裡

現在已是21世紀 靈長靠五指吃飯遊戲
人類下肢可以直立 聰明大腦新世紀來臨

海星的管足

被翻面的海星



被翻面的陽隧足






管足為充滿液體、肌肉化的構造,通常尖端有吸盤狀的附著圓盤,為大部分棘皮動物的典型構造。功用除了可用來行走,在沙土或淤泥掘洞,黏附於岩石上,還可抓牢其要食用的螺或蚌的殼。管足是棘皮動物特有的水管系的一部分。 以海星為例,在此系統中,每個輻射腕內有一主要的管道,且皆和位於口區的管道相連。在多數的海星,位於身體表面的多孔板子與圓形管道相接,或許可讓水流進入並與內的體液相混。由每個主要管道延伸出來,短而位於側面的小管來將水份輸入送到管足。每個管足都有一個壺腹,此為一肌肉質的構造。當壺腹收縮,其內的液體被迫進入管足,使其伸長。管足可持續改變其形狀,因水管系統內的液體可藉由肌肉的活動


台灣海洋生態資訊學習網--兒童版 http://study.nmmba.gov.tw/child/species/06.htm
課花路米:海星的分身術http://stv.moe.edu.tw/?p=153233

蚊子的蛹

蛹的形狀從側面看起來成逗點狀。不攝食,但可在水中游動。靠第一對呼吸角呼吸。 經二天完全成熟。


(1)昆蟲的蛹大多無法移動(也就是「普通蛹」則不能在水中自由活動),蚊科的「自由蛹」卻迥然不同,不但可在水中自由游動,尾端也有呼吸管可呼吸。
(2)蚊的幼蟲棲息在不同水域:蚊科的熱帶家蚊幼蟲棲息在水溝或污水池、斑蚊幼蟲生活在陰暗乾淨的積水中;搖蚊科幼蟲多出現在水田或積水池;大蚊科的幼蟲則常在潮濕腐木或積水樹洞生活。為了呼吸空氣,蚊科幼蟲的腹部末端有呼吸管,只要每隔一段時間浮至水面,便可倒著身體以呼吸管呼吸。




其他相關蚊子資料:http://elearn.dres.tc.edu.tw/lifetype/post/77/232

 http://big5.citygf.com/news/zt_news/zt018/18005/200905/t20090516_51852.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A%8A%E5%AD%90